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促进我校科研工作高效发展,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及编制工作的通知》,在前期充分调研基础上,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二期高建目标、任务指标和发展战略进行校内研究院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形成我校校内研究院“十四五”工作发展规划初稿。规划主要从研究院建设对学校成果转化和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阐述。
一、研究院建设的总体思路
为了更好地推动研究院(所)(以下简称“研究院”)规范化建设和健康发展,提高研究院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助推学校学科建设,增强学校协同创新及提升对佛山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助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必要对研究院建设进行长期规划。
研究院建设的工作宗旨是围绕社会、产业发展需求,聚集社会科学、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整合校内专业科研资源,助推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学科专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学校优势学科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校“立足佛山、面向广东”的为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创新扎实服务的目标,扩大我校社会影响力。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发展的重大机遇
1、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为学校研究院及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发展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目前,国家和地方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国、深化产教融合等重大部署。在此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我校研究院的建立和发展将在整合校内资源,合理配置学校资源的基础上,对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起进一步促进作用,进而为加快专业成果产出,谋划“大项目、大成果”,为学校“申博工程”、“改大更名”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学科建设是研究院建立的基石,也将进一步促进研究院的快速发展。
2、佛山产业升级改造及创新发展需求将为学校研究院及学科建设提供重要发展空间
近期,佛山市印发了《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2 2 4”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指出:在培育2个超万亿元产业(装备制造和泛家居)集群基础上,形成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两个5000亿元产业集聚、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4个3000亿元产业集群。在此产业升级改造及创新发展需求背景下,我校研究院的建立将聚焦经济和社会发展共性问题,依托学科建设基础,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切实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重大机遇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好政策密集发布,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自2015年8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修订以来,国务院、广东省相继印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2018年,佛山市印发了《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佛山市科技局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佛山市科学技术局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近年来,市科技局在上述《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基础上,又提出了包括佛山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认定、重大科研 “揭榜挂帅”专项项目等促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措施。以上均对加快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又为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树立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生态环境。
2.面向两万亿,高质量发展的佛山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生态
佛山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将对高质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发展需求越来越强烈。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9次提及佛山,支持佛山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并要求佛山与广州强强联合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2020年,佛山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以超前理念、超高起点、超高标准的区域规划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建设“一环创新圈”、“1 5 n”创新体系和“2 2 4”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抓手,深入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坚定不移地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着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和得天独厚的发展生态下,我校应进一步重视并提高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质量,以加快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
(二)我校科技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虽然在国家级项目立项和科研经费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国家级重大项目、重大科研平台及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仍相对较少,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与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等条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仍需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个系统性工程,需在与学习科技处、财务、人事等部门的协调推进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虽然我校前期建立校内研究院9所,独立法人研究院10所,事业单位性质研究院9所,并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在学校优势学科凝练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平衡方面、相关研究院管理文件及科研成果转化细则还需完善。
3.我校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影响力仍待加强。近年来,我校在纵向和横向课题立项数量、质量及到账经费额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相关产业、行业建立了数十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及20多个产业学院,但我校横向课题到账经费占总到账经费的比例不超过35%,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需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加强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在佛山本地区的社会影响力。
三、我校研究院发展规划
研究院是以前沿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核心引领,面向社会、产业发展需求,以重大社科项目、科研项目为支撑,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整合与社会、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资源,以增强校内人才团队的科研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提高科研产出质量的校内专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目前,我校二级学院16个,一级学科36个,招生专业54个。为整合和配置学院、学校内科研资源,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实现人、财、物向优质研究院(团队)倾斜,以提高科研产出质量,在调研省内外兄弟院校校内研究院设置情况(如深圳大学设立独立研究院9个,校级研究院/科研平台78个;东莞理工学院校级科研机构12个,校级科研团队15个;湘潭大学校级科研平台26个;湖南农业大学校级科研平台38个)基础上,拟在未来5年在校内成立院级研究院不超过50个(每个一级学科不超过2个),在对院级研究院建设和考核基础上,择优成立校级研究院不超过现有数量(实施总量控制,按登记在册的校级研究院数量,原则上关停合并1家,新增1家)。
表1 研究院设置规划
类别 |
建设数量 |
建设意义 |
院级研究院 |
未来5年在校内成立院级研究院不超过50个(每个一级学科不超过2个)。 |
1、支持有绩效的团队,实现学校人、财、物向优势团队倾斜; 2、遴选建设效果好、绩效优良的院级研究院,向市编办备案;减轻学校和编委办压力,达到市编办的监管要求; 3、要求院级研究院依托学科,促进学科发展,有目的的谋划大成果、大项目、为申博工程、改大更名做贡献。 |
校级研究院 |
实施总量控制,按登记在册的校级研究院数量,原则上关停合并1家,新增1家 |
1、在市编办登记注册的校级研究院,都是遴选后的优秀院级研究院,向市委市政府展示了我校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水平; 2、每年梳理校级研究院为佛山地方经济服务的贡献(企业合作、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等),形成年度报告,汇报我校为佛山经济做的扎实工作,期望每年宣传1-2个优秀的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的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