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寻百史 忆峥嵘岁月 ——访我校离休干部、原佛山卫校校长赫崇超老战士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闻网-世界杯2022怎么买球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闻中心主办 |

您所在的位置:

世界杯正规买球app首页 >> 佛科人物 >> 标兵故事 >> 正文

百年寻百史 忆峥嵘岁月 ——访我校离休干部、原佛山卫校校长赫崇超老战士

  •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7日

近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师生党员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访抗美援朝老战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离休老干部赫崇超夫妇。

赫崇超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离休干部,原佛山卫校校长,现年89岁,早年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援坦桑尼亚和对越自卫还击战的野战外科工作。1981年转业调入佛山卫生学校。赫崇超的爱人赵云卿,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少壮从戎

赫老是出生在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中国东北时期,亲眼目睹了日军侵略东北人民的残暴罪行。赫老回忆,“那时候八路军帮村民挑水、砍柴,跟着八路军就有希望”。这也是他立志要参军的原因,也为他后续加入中国共产党埋下了根基。1948年1月,赫老加入了东北民族联军辽东军区第一兵站医院医训队。

赫老拿着我们为他制作的相册,向我们逐一介绍昔日战友。他多次提到刚刚从军当实习护士的那段时期,护士长乔吉和兵头小五田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感慨道:“做人要懂得感恩,永远要记住那些帮助过你的人”。

 

1967年,赫崇超被抽调到广州军区组建的外科手术队,参与援越抗美的伤员救治

 

忆入党初心

赫老谈及,小时家庭条件算好,有幸念了六年书,算是有文化的人。1950年,18岁的他在随军南下的过程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入党那天起,赫老就下决心一辈子跟党一起走,不论是从军还是转业后从事医学教育,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诺言都没有改变。

在谈及入党时,赫老翻开相册,温暖地笑了起来,他向我们介绍了两位实习护士,一位性格活泼,一位成熟稳重,都是赫老推荐入党的。当问到推荐理由,赫老回答道:“忠厚老实!”坚定有力的四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员极度纯粹的入党初心。

 

建校建院

1981年,赫老从部队转业,出于对医学专业的热爱,他决定要下地方服务基层,于是来到了佛山卫校。熟悉医学教育情况几个月后,1982年3月,赫老被任命为佛山卫生学校的党委书记兼校长,对学校进行全面改革升级,创建规范管理模式,使佛山卫校成为当时全国同类学校学习的典范。

赫老上任后,首先是为教职工办实事谋福利。第一件事,是改善教职工的住宿条件。当时卫校的教工宿舍环境比较差,他觉得首先要改善生活条件,让教师有更高的积极性,才能提升教学质量。经过努力,大部分的老师都住上了一厅两房、两厅三房的套间。第二件事,是改善教职工的伙食。赫老把曾经在部队医院病房工作的两个厨师请了过来,给教职工做饭吃,从此包子、饺子、油条、蛋散等各种点心轮流出现在卫校的餐厅里。全国各地同行来佛山卫校学习交流后都对卫校的伙食念念不忘。

为了培养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学生见习、实习问题,赫老用了10年的时间做了第三件事,就是筹建附属医院。1988年9月18日,医院综合大楼正式竣工,并举行了佛山市口腔医院、广东省佛山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挂牌成立仪式。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办学规模明显扩大,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北有北卫(北京卫生学校),南有佛卫(佛山卫生学校)”的美誉渐渐流传起来,省、市有关领导也经常到学校视察,美国、加拿大、香港等海外相关院校也到学校访问,商讨合作办学事宜,充分体现了佛山卫校当时在全省、全国卫生中专学校中的龙头地位。

赵老师(赫老爱人)说:“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会为自己的前途谋划,只顾埋头做好眼前的事。”赫老转业到了地方以后,一直没有停顿,曾有机会任其他重要职位,他都没有考虑,因为放心不下附属医院和学校建设。赫老对事业的纯粹和坚守,正是“忠诚、干净、担当”的最好诠释。

 

佛山卫校在各级各类评估或文明学校评比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给青年一代的建议

赫老离休后,还发挥余热,热心担任学校关工委工作,热情关心和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拜访当天,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二老对年轻人的关爱。赵老师亲自下楼接我们,赫老则在家门口迎接,他们的笑容把我们的心都暖化了,拜访前的紧张感也随之消失。

“别人没有的,我们要有。别人不好的,我们要好。”这是赫老对学生说过最多的一句话。赫老在任佛山卫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时,提出增设口腔专业,并将口腔专业发展为优势专业,当时佛山卫校是全国中等医学教育中开设口腔医学专业最早的学校之一。他到海关单位了解到当时紧缺卫生检验方面的人才,回来后就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为了更好地建设学校,寻求市政府的支持,赫老经常凌晨四五点骑自行车到市长办公室门口等待。赫老在事业上尽职尽责,不畏艰辛,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赫老说:“做人一定要忠厚老实,不要犯错误,不要坑人、害人、欺负人。”这是赫老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建议。他还拍着我们的肩膀说:“多学点知识,掌握一门技能,日后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赫崇超与医学院学生党员交谈

 

执子之手

赫老的妻子赵云卿老师,不满十五岁就参军,经过42军卫生学校学习两年后分配到42军医院工作,她年龄虽小,但是学习积极、工作勤快,在部队医院几乎年年都立三等功。赵老师和赫老是在部队医院相识的。赵老师认为,赫老是个“有本事、有担当”的人,日后一定会有作为,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赫老作为相伴一生的人。由于工作的关系,两人聚少离多,1955年相恋,1959年结婚,1961年赫老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后才回到了原来的部队医院。“从1955年到1961年,我一直在等他。”赵老师说道。

赫老转业前较多时间在外工作,家里一儿一女都是赵老师悉心照顾。赵老师回忆,赫老离开家的时候孩子很小,赫老完成支援坦桑尼亚回国那年,孩子们并不认得父亲,一开始都不愿意开口叫爸爸。

赫老离休后,生活起居都是赵老师精心照料。我们看到茶几上有一张手写的纸条,上面是赵老师给赫老准备的“常用八种药”,每天早、中、晚的药都分装在药盒子里面。赵老师还会定期请医生到家里给赫老做检查,及时调整用药。62年的婚姻看似平淡,爱和感动都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

采访体会

二老虽已年过八旬,但依然精神爽朗且健谈,他们回忆起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依旧能将细节娓娓道来。听着赫老夫妇讲述的亲身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瞬间鲜活了起来,像电影般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那个物质匮乏、社会动荡的年代,千千万万如赫老这样的志士仁人做着最朴实纯粹的事,就是带领人民走向光明,他们以血肉之躯抵挡枪林弹雨,一心一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造如今的太平盛世。我们何其有幸生于今日之中国,没有理由辜负他们的点滴心血,没有理由不努力拼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也应挺身而出站在奋斗前线。

走得再远、走得再光辉,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通过此次专访,我们要进一步汲取“五老”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以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来鞭策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自身技能,争做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医学生,我们更要谨记赫老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建议,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全心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不辞艰辛,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做贡献。

(医学院)